开云新闻

金融时报:应从哪些角度理解M1变化?

2024-06-17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金融时报:应从哪些角度理解M1变化?

  人民银行最新发布的金融统计数据显示,5月末,狭义货币(M1)余额为64.68万亿元,同比下降4.2%,M1连续两个月处于同比负增长状态,引发市场关注。

  当前,对M1增速放缓怎么看?未来M1回升动力源自何处?对此,《金融时报》记者采访了多位业内专家。受访专家普遍认为,今年以来,M1增速总体放缓,主要是受到了多重因素扰动。一方面,我国M1统计口径仅包括现金和企业活期存款,随着金融深化推进和支付便利性提高,M1增速可能被低估。另一方面,规范手工补息和存款分流等因素也导致M1增速放缓。此外,从更深层次看,M1增速放缓也是经济转型升级和质效提升的体现。往后看,随着财政支出的发力与房地产政策效果的显现,M1增速有望摆脱负增长,出现反弹。

  谈及当前M1增速放缓的原因,业内人士分析普遍认为,近期M1增速下降与规范手工补息和存款分流等因素有关。

  近期,在打击资金空转、叫停手工补息背景下,部分不规范的企业存款同步减少。国信证券金融业首席分析师王剑表示,从人民银行统计的M1结构来看,4月M1增速下降主要是受企业活期存款同比大幅下降拖累,这主要是因为手工补息被禁止所造成的,而M0、政府活期存款增速都较为稳定。

  业内人士进一步分析认为,4月以来,许多银行与大企业客户之间的协定存款和通知存款转为理财或定期存款,其中协定存款是大头,而且是计入M1的,后续影响还会持续显现。今年前5个月,非金融企业活期存款减少4万亿元左右,定期存款则增加了1.5万亿元左右。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随着财富管理方式多元化,在存款利率下行背景下,理财产品作为存款“蓄水池”的作用明显,对存款的替代属性增强,部分活期存款向理财市场分流,也会拉低M1增速。今年以来,债券型基金收益率优势明显,相应的理财产品也受到投资者青睐。据Wind统计,截至5月末,债券型基金资产规模超过9.5万亿元,同比增加约1.8万亿元。

  从更深层次来看,M1增速放缓也是经济转型升级和质效提升的体现。业内人士认为,历史上,房地产企业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活期存款是企业活期存款的主要部分,随着我国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转变和地方政府举债行为受到进一步规范,房企销售回款和融资平台现金流减少,短期体现为M1增速放缓,长期则反映的是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与调整优化。此外,今年金融业增加值核算方式优化也带来金融数据“挤水分”效应。

  从统计口径的角度来看,业内人士分析认为,我国M1统计口径相对较窄,是其增速容易出现波动的内在原因。

  根据IMF的定义,M1包括现金M0以及可随时、直接转变为购买力的存款,主要是活期存款,既包括居民活期存款,也包括单位活期存款。“M1的本质特征是直接可用于支付的金融工具,其统计口径会受到金融创新和监管变化的影响。”中金公司研究报告指出,结合IMF与联合国的定义,M1不一定是存款,可以是各类符合条件的金融工具;组成M1的金融工具必须可直接用于支付,“直接”的内涵包括支付过程中不会有面值损失、没有延迟、没有罚息等其他限制。

  记者注意到,目前,我国现行的M1统计口径仅包括现金和企业活期存款。相比我国,一些发达国家对于M1的统计范畴更加宽泛,例如,美国和日本的M1中都包含个人活期存款,美国还包括货币市场存款账户等。“与海外相比,我国M1的统计口径较窄。M1的口径变更和口径差异均会对数据特征造成较大改变。”浙商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超表示。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实际上,随着电子支付快速发展,个人活期存款的流动性不断增强,同时许多货币基金和理财产品也都可以随时申赎,这些资金往往类似于计入M1的企业活期存款,可以随时、直接转变为购买力而基本不受限制。

  近期,M1增速被低估的情况也受到多位业内人士的关注。其中,中金公司的一份研究报告认为,从M1的本质特征来看,我国可能存在一些具备M1属性,但是尚没有纳入M1统计的金融工具。这样的金融工具主要包括三类:居民活期存款、现金管理类产品、第三方支付机构备付金。若将以上三类资金纳入,4月M1增速大概在0.6%至1.1%之间,没有像当前公布的数据那么低。

  由此来看,如果我国将居民活期存款纳入M1统计范畴,则能显著降低M1增速的波动性。“现有的M1无法全面反映居民与企业的现实购买力情况,存在一定的优化空间。”平安证券固收首席分析师刘璐表示,若将居民活期存款等纳入M1统计范畴,M1增速自去年初开始趋势回落,与原口径节奏较为一致。但新口径的M1增速更为平滑,一定程度上能够平滑银行存款向现金管理类产品转移对M1的影响。

  展望未来,M1增速回升的动力可能来自哪里?刘璐分析认为,从历史上看,商品房销售增速和M1增速有明显的正相关性,基本逻辑是居民购买商品房的过程中,居民储蓄存款直接转化为企业活期存款,从而带动M1增长。此外,地产产业链企稳能带动上下业的景气度改善,也能进一步带动M1增长。

  刘璐还提到,政府发债并支出以后将形成实体部门的收入与存款,带动M1增速回升。今年以来,政府债发行进度偏慢,对M1撬动不足。5月以后政府债发行有所提速,未来随着财政进一步发力,预计对M1增速有一定提振。

  “实现货币供需再平衡的理想途径并非减少货币供给,而是改善货币供给的方式,即从信贷投放货币转向财政投放货币。”中金公司研究报告表示,财政投放货币直接进入实体,一方面增加了实体需求,有助于实体供需再平衡;另一方面会提升交易货币的需求,也有利于货币供需再平衡。考虑到去年年底集中增发的1万亿元中长期国债主要结转在今年使用,以及今年新增的1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额度,综合来看,今年,广义财政力度或较去年温和提升。

  此外,刘璐表示,根据历史规律,出口改善阶段,企业外汇创收同步改善,换汇以后带来人民币存款规模上升。去年10月以来,出口增速回升,银行代客结售汇差额仍然在回落通道,二者呈现一定的分化,这一般意味着部分资金推迟结汇,也会拖累M1表现。未来,若中美货币政策收敛以及我国基本面逐步改善以后,企业结售汇回归常态,也能够带动M1回升。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