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杯新闻

盘点银行理财八大变化

2024-07-14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债牛行情+规范手工补息带动24年上半年理财市场规模修复,本篇报告总结银行理财八大核心关注点,回答以下问题:

  债牛行情+规范手工补息带动24年上半年理财市场规模修复,本篇报告总结银行理财八大核心关注点:总量层面,理财、存款替代效应凸显,理财存续余额新增1.67万亿元至27.97万亿元。格局层面,国有行理财子更为受益,规模增量领先。监管层面,中小银行自营理财或压降,未来或将加码发力渠道代销。产品层面,固收类仍为规模增长主要驱动,现金管理类规模有所下滑。分期限看,中短期产品规模快速扩容, 3-6个月产品募集资金大幅增长。资产配置层面,存款等货币市场类仓位下滑、债券配置提升。收益率方面,债市行情下银行理财近6月收益有所提升,较其他资管产品优势突出。

  关注点1:债牛行情+规范高息存款带动上半年理财市场规模修复,4月单月流入尤为亮眼,理财、存款规模 “跷跷板”效应凸显。受规范手工补息影响,4月单月银行理财存续规模增加2.53万亿元,远超过21年-23年单月均值的1.59万亿元。截至6月末银行理财存续余额约27.97万亿元,24H1累计新增1.67万亿元。关注点2:从格局变化趋势看,国有行理财子更受益于规范手工补息影响,4月单月存续规模增长1.3万亿元,占全市场增量52%,其中农银理财4月净增3660亿元,位列理财子榜首。国有行客户层级较高,与手工补息涉及的客群较为重合,或实现了更高效率的内部引流。

  关注点3:多地监管要求2026年压降未持牌银行理财,符合监管一贯导向。存量非理财子管理规模约4.32万亿元,主要由城农商行管理。部分中小银行仍在积极申请理财子牌照,但监管审批节奏整体放缓,预计审批难度较大。上市银行中无理财子公司的银行有19家,管理规模合计8403亿元,规模最大的沪农商行23年末理财存续规模达到1819亿元。样本银行财富类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占比平均3.8%,预计规范存量自营理财对银行业绩整体影响可控。关注点4:后续中小银行或将加码发力理财代销,目前中小银行偏好代销区域性理财公司产品,苏州、九江、厦门银行代销产品数量较多。

  关注点5:2024年以来债市表现较好,带动固收类理财产品净值增长。由于存款利率持续下调,现金管理类产品规模增长有一定压力。6月末固定收益类产品存续规模较23年末提升2.91万亿元至19.75万亿元。占比较23年末提升6.6pct至70.6%。上半年新发产品募集中固收类仍为主力,占比99%。关注点6:受益于短端利率下行显著及优质长期资产缺失,上半年短期限产品规模增长较快,6月末,1个月以下、1-3个月、3-6个月产品占比分别较23年末+3.3pct、+0.8pct、+0.7pct。上半年新发产品中,3-6个月产品募集规模9585亿元,高于去年同期6038亿元。

  关注点7:在存款利率下行、手工补息整改等影响下,银行理财底层资产中的货币市场工具持仓比例有所下降,固定收益类资产占比提升。一季度末理财产品穿透后的持仓数据看,货币市场类资产持仓占比39.4%,较23Q4环比-0.9pct;固定收益类占比55.5%,环比+ 0.4pct。关注点8:年初以来债市走势较好,理财产品获得较为丰厚回报。近6月银行理财产品合计、固收类产品年化收益率分别达3.66%、3.87%。较其他资管产品而言,银行理财收益率优势较为显著,但需关注部分投资补息存款的产品净值波动。

  债牛行情+规范手工补息带动24年上半年理财市场规模修复,总量层面,理财、存款替代效应凸显,理财存续余额新增1.67万亿元至27.97万亿元。格局层面,国有行理财子更为受益,规模增量领先。监管层面,中小银行自营理财或压降,未来或将加码发力渠道代销。产品层面,固收类仍为规模增长主要驱动,现金管理类规模有所下滑。分期限看,中短期产品规模快速扩容,3-6个月产品募集资金大幅增长。资产配置层面,存款等货币市场类仓位下滑、债券配置提升。收益率方面,债市行情下银行理财近6月收益有所提升,较其他资管产品优势突出。上半年银行理财市场呈现诸多变化,本篇报告总结以下八大关注点:

  债牛行情+规范高息存款带动上半年理财市场规模修复,4月单月流入尤为亮眼。上半年银行理财产品存续规模整体提升,截至6月末银行理财存续余额约27.97万亿元,累计新增规模1.67万亿元。理财规模修复一方面受益于去年底以来的债牛行情,理财收益率表现较好,提振投资者信心;另一方面和4月监管叫停银行手工补息有关。此前部分银行通过“手工补息”等方式给予核心合作客户超自律上限的存款利率收益,规范高息存款后部分资金回流银行理财。

  4月理财、存款跷跷板效应凸显。受规范手工补息影响,4月单月银行理财存续规模增加2.53万亿元,远超过2021年-2023年单月均值的1.59万亿元。同时4月也出现较为明显的存款流失,金融机构存款环比减少4.0万亿元,其中主要来自于企业活期存款的流出,环比上月减少2.7万亿元,这也与手工补息主要针对对公活期存款有关。

  从绝对规模看,股份行理财公司仍为行业第一梯队。截至2024年上半年,招银理财以2.39万亿管理规模位居榜首,兴银理财管理规模也超过两万亿。但股份行内部规模方差较大,恒丰理财管理规模仅1432亿元,排名内资理财子末尾。11家理财子管理规模超过万亿元,其中五家大行理财子管理规模集中在1.4-1.7万亿区间,工银理财管理规模1.75万亿元,排名大行首位,中邮理财发力理财业务时间较晚,目前存续规模为9203亿元。区域行理财子整体规模更小,苏银理财以6034亿的管理规模在区域行中排名前列,其余公司主要分布在1000-4000亿区间。

  从变化趋势看,国有行理财公司更受益于规范手工补息影响,理财规模增长更为突出。国有行客户层级较高,与手工补息涉及的客群较为重合,或在存款付息规范过程中实现了更高效率的内部引流。国有行理财公司4月单月存续规模增长1.3万亿元,占全市场增量52%,其中农银理财4月净增3660亿元,位列理财子榜首。11家股份行理财公司4月净增1.03万亿元,其中浦银理财在上半年突破万亿规模。区域行涉及手工补息的客户较少,理财子承接规模较小,8家城农商行理财公司4月仅提升1455亿元。上半年整体看,受季末回调等因素影响,国有行、股份行、区域行分别增长8917、6950、2475亿元;交银理财规模增长2276亿元,增量排名第一。

  多地监管要求2026年压降未持牌银行理财,符合监管一贯导向。据中证报等报道,近期多个省份未设立理财子公司的银行收到监管下发通知,要求在2026 年底前压降存量理财业务规模,部分地区银行或需清零。回顾理财子的发展历史,这一监管导向并非首次出现,2018年4月资管新规明确规定“主营业务不包括资管业务的金融机构应当设立子公司开展资管业务”,2018年7月理财新规再次强调“商业银行应当通过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子公司开展理财业务”,2021年即有省份未设立理财子的银行收到规范理财发展规模的窗口指导。理财子监管框架经过多轮调整,从事业部制到独立法人子公司,整体监管导向为推动银行理财实现单独核算、风险隔离、行为规范、归口管理,未设立理财子的中小银行逐步压降存量理财规模或为大势所趋。

  存量非理财子管理规模约4.32万亿元,主要由城农商行管理。目前国有行和股份行均已设立理财公司,本次整改对象主要是未设理财公司的200余家城商行和农商行。自资管新规落地实施以后,发行理财产品的机构数量逐步走低,截至2024年6月,理财发行市场参与机构数量缩减至273家,其中城商行、农商行分别为104家、112家。23年末理财公司存续规模22.47万亿元,占全市场的比例达到83.85%,未通过理财子管理的资产规模为4.32万亿元,其中由城农商行管理的规模为3.17万亿元,未来这部分规模或继续压降。

  部分中小银行仍在积极申请理财子牌照,但监管审批节奏整体放缓,预计审批难度较大。截至2024年6月底,全市场已有32家银行理财公司获批筹建、包括国有大行6家、股份行12家、城商行8家、农商行1家、合资5家,除浙银理财外均已开业。2023年以来理财子公司的设立进度明显放缓,仅有浙银理财1家获批筹建。虽有多家区域性银行正在积极申请,还有部分省份如浙江省实施省联社改制联合农商银行,其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增强综合实力争取理财子牌照,但2022年后未再有区域行理财子获批。理财子设立标准除监管规定的最低注册资本,有效的公司治理,完善的内控和风险管理、独立核算体系外,还要综合考量牌照的区域集中度、资产管理规模与监管评级等因素,预计新设理财子的难度较大。

  2023年上市银行理财规模23.7万亿元,其中无理财子公司的银行有19家,管理规模合计8403亿元,规模最大的沪农商行2023年末理财存续规模达到1819亿元。样本银行的财富类中间收入占营收整体比重平均为3.8%,预计规范存量自营理财规模对银行业绩整体影响可控。

  近年来理财子牌照审批放缓,未获批理财子牌照的中小行或将加码发力代销。2023年以来理财牌照发放节奏明显放缓,未获批理财子的银行未来或将加大对代销业务的发展。由于中小银行具有较为广泛的客户基础,相较于理财公司来说仍具有代销优势,理财子与代销机构的合作有望进一步拓宽。目前未成立理财公司的商业银行较为偏好代销区域性理财公司产品,较少代销国有理财公司发行产品,可能由于区域性理财公司在产品调整方面更加灵活,且平均业绩比较基准整体较高,并且同为区域性银行,在产品定位和合作身份认同上更有共同语言。在未设立理财子银行中,苏州银行、九江银行、厦门银行代销开展相对较为积极,截至6月末分别代销1018、852、770款产品,分别涉及20、13、11家机构。

  2024年以来债市表现较好,带动固收类理财产品净值增长。此外由于存款收益率持续下调,现金管理类产品规模增长有一定压力。截至6月末,固定收益类产品存续规模较23年末提升2.91万亿元至19.75万亿元,在总规模中占比较23年末提升6.6pct至70.6%。现金管理类产品规模出现一定下滑,截至6月末,现金管理类产品存续规模较23年末下滑1.05万亿元至7.48万亿元,占比较23年末下滑5.7pct至26.7%。混合类、权益类产品规模也有所下滑,分别较23年末下滑0.11万亿元、0.01万亿元至0.59万亿元、0.03万亿元。

  新发产品募集规模看,上半年固收类仍为主力。2024年1-6月新发银行理财产品募集规模2.83万亿元,较去年同期的2.45万亿元有所提升。其中固收类产品募集规模2.80万亿元,占比98.8%;新发现金管理类、混合类、权益类产品募集规模分别为78亿元、201亿元、66亿元,占比分别为0.3%、0.7%、0.2%。

  受益于债券短端利率明显下行,上半年短期限产品规模增长较快。据普益标准数据统计,上半年中短期限产品规模增长较快,长期限产品有所下滑。截至6月末,产品期限为1个月以下、1-3个月、3-6个月、6个月-1年、1-3年、3年以上产品规模分别较23年提升1.13万亿元、0.36万亿元、0.37万亿元、0.21万亿元、0.02万亿元、0.01万亿元,在总规模中占比分别较23年末+3.3pct、+0.8pct、+0.7pct、+0.1pct、-0.8pct、-0.1pct。短期产品规模增长明显,或受益于债市行情;此外优质长期资产难寻,理财机构也主动增加中短期产品供给。

  上半年新发中,3-6个月中短期限产品募集规模提升较为明显。上半年新发产品中,期限为3-6个月的产品募集规模9585亿元,高于去年同期6038亿元,在总募集中占比较去年同期提升9.1pct至33.7%。1年-3年期限产品募集规模占比下滑较为显著,较去年同期下降7.1pct至35.9%。

  24Q1底层资产配置中债券占比提升,货币市场工具下降。在债市表现较好、存款利率下行、手工补息整改等影响下,银行理财底层资产中的货币市场工具持仓比例有所下降,固定收益类资产占比提升。从一季度末理财产品穿透后的持仓数据看,货币市场类资产持仓占比39.4%,较23Q4环比-0.9pct;固定收益类资产的持仓占比为55.5%,较23Q4环比+ 0.4pct。基金类配置也有所提升,一季度末基金类产品持仓占比为2.5%,较23Q4环比+0.5pct。

  需关注手工补息整改下理财产品净值波动。理财产品较大比例投资于资管产品(24Q1末银行理财约45.1%投向资管产品),其中部分资管产品底层投资涉及手工补息存款,季末净值结算或对理财收益产生扰动。

  展望未来,受存款利率持续下行的影响,存款仓位或持续回落;资产荒格局延续,长期优质资产难寻,债券仍有配置价值。目前银行理财整体配置较为稳健,货币市场类资产的配置比例接近40%,存款类资产配置比例小幅调降有利于资产配置多元化。

  债牛行情下银行理财近6月收益率较优。银行理财产品底层资产以固收类为主,年初以来债市利率震荡下行,产品获得较为丰厚回报,尤其是固收类理财产品。开年以来银行理财产品合计、固收类产品年化收益率分别达3.66%、3.87%。6月以来银行理财产品年化收益率有所下行,近3月年化收益率较上月下行12bp,或主要受到手工补息整改的影响。从不同机构类型年初以来的理财产品收益率来看,合资理财公司、国有理财公司和农商理财公司表现更为突出,近6月理财年化收益率分别达4.24%、4.07%、3.88%。较其他资管产品而言,银行理财兼具稳定性和收益性的特征,更受低风险偏好的投资者青睐。此外随存款收益率持续下调,理财比较优势进一步凸显,23年上市银行平均存款成本率仅为1.94%。

  2 月 26 日,新修订的《粤港澳大湾区“跨境理财通”业务试点实施细则》正式落地实施。此次新修订的“跨境理财通2.0”明确优化投资者准入条件,调整“南向通”业务的内地投资者参与条件,支持更多大湾区居民参与试点。适当提高个人投资者额度,将个人投资者额度从100万元人民币提高到300万元人民币。拓宽业务试点范围,增加证券公司参与试点,同时将内地销售银行的人民币存款产品纳入“北向通”合资格产品范围,公募证券投资基金由“R1至R3”扩大为“R1至R4”风险等级。

  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下发《关于禁止通过手工补息高息揽储维护存款市场竞争秩序的倡议》,严禁通过事前承诺、到期手工补付息等方式,变相突破存款利率授权要求或自律上限。《倡议》提出,银行不得以任何形式向客户承诺或支付突破存款利率授权上限的补息。此前违规作出的补息承诺,在付息日一律不得支付。银行应立即开展自查,并于2024年4月底前完成整改。在高息存款整改下,一方面银行理财比较优势凸显,助推资金流向理财;另一方面资产端存款收益率波动,底仓资产中存款占比较高的产品净值或有波动。

  根据财联社等媒体报道,监管部门就银行理财公司评级办法向行业内征求意见。据财联社报道,评级办法参照了部分其他金融行业运行成熟的评价体系,设置了相应的得分项与扣分项,更加注重业务的质量、风险控制和创新能力,“在管规模”不再是得分项,而是作为一个参考因素。这意味着即使银行理财公司的在管规模较大,但如果其业务质量、风险控制和创新能力等方面表现不佳,也难以获得较高的监管评级。虽然对理财的评级办法仍处征求意见阶段,落地仍需一段时间,但监管导向上看,不再单纯鼓励银行理财公司追求规模的扩张,而是注重质量的发展,具体评级指标和得分的设定将会影响理财公司的发展决策路径。

  上海金融监管局向辖内信托公司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信托公司与理财公司合作业务合规管理的通知》,要求排查四类问题并加以整改:1)配合理财公司使用平滑机制调节产品收益,2)配合理财公司在不同理财产品间交易风险资产,3)为现金管理类理财违规投资低评级债券、违规嵌套投资存款提供通道,4)配合理财产品不当使用估值方法。上述四类行为主要是部分理财公司通过信托计划这种方式绕道监管,尽可能平滑理财产品净值,本质是让信托SPV收益在运作期间的不同时段相互腾挪,实现平滑收益的效果,对投资人而言存在不公平,且一旦债市调整,理财产品间会出现连锁效应,易积聚风险。本次整改意图是对理财公司通过信托合作业务来平滑理财产品净值波动的隐匿风险行为进行穿透式监管,弥补之前对理财公司的监管漏洞。

  据路透新闻6月20日报道,监管部门日前开会强调了未成立理财子公司的银行理财业务风险,要求无理财子资质的银行于2026年末将存量理财业务全部清理完毕。有部分省份要求所涉银行在今年末将存量业务压降到2021年8月底以前的水平,不同省份接收通知方式不同,包括正式文件和口头告知等。意味着未设立理财子公司的银行,或将退出理财发行市场,转型为纯代销的角色,由于中小银行具有较为广泛的客户基础,相较于理财公司来说仍具有代销优势,未来理财子与代销机构的合作有望进一步拓宽,有望优化市场生态。

  1) 数据统计样本代表性不足。部分数据来源于第三方数据供应商,或存在不完全统计的情况,统计样本可能代表性不足。

  2) 政策变化超预期。若理财监管力度加大,理财产品的投资、发行和销售可能受影响;货币政策变化超预期,或影响债市走势,导致理财产品净值波动。

搜索